更新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品牌文化部 访问:0
“叶似一把伞,花有佛焰苞,我们找到天南星了!”医学院中药学学生激动的声音从山间小路上传来。
清晨,旭日初升,白露未晞,在澄江市梁王山下,一群来自医学院2022级中药学专业的同学们集结完毕。
放眼望去,在不远处,起伏的山峦苍翠幽静。在医学院赵禹等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人一锄,结队走进深山,开始了又一天的药用植物野外考察实训,去寻觅散落在大山里的各种道地中药材。
40个学时实践课程
识别两百种以上药用植物
由赵禹主讲的《药用植物课程野外见习》实验(训)课程开设于第三、四学期,课程配套的40个学时的实践项目更是成为了无数中药学学子的识药启蒙。而2022级中药学学生的最后一项采药实践课程,便是在梁王山开展。
上山途中,种类丰富的本草植株映入眼帘。“这是树莓,它又叫覆盆子”“它是疏风散热的薄荷”“这棵云南松大家分别找找雌花和雄花”......赵禹将一株株药草的特征与功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望着一株株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同学们纷纷瞪大眼睛,绞尽脑汁回想着课本上的知识。
道路崎岖,同学们兴致却很高昂,沿途寻找、辨识各种中草药,探讨、交流药用价值,拍摄药用植物照片,并对一定面积内的植物药材进行数据测量,标本袋也渐渐被装得鼓鼓囊囊。
“真正上山后,我才发现其实很多书上学过的草药,不到实地采还是不认识。”2022级中药学学生蔡瑛楠说道,“只有真正去野外观察过、采集过,才能更好了解植物的模样和药性。”
下山后,活儿还没结束,赵禹开始教授学生如何制作药用植物标本。同学们将采回的植物整理、修枝,尽量保持药材根、茎、叶、花等原本的形态,小心翼翼制成腊叶标本。这个过程也是对采集的植物标本特征和课堂知识学习的再次回顾。
最后,师生们一同翻地、筑畦、起垄,将采集到的药材种进了校园“百草园”。位于海源校区实验楼前的百草园占地面积500平,目前已种植玉簪、党参、艾等中草药材20余种,从幼苗的栽种到后期的维护管理,师生们都亲自参与其中,同学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外观、性状等。
百草园
跳出课本插画和解说文字,学生们重新认识了一棵棵鲜活的植物药草。在抚摸和细嗅中,热爱与传承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带领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据赵禹介绍,课程开设以来已带同学们去到昆明植物研究院、磨盘山等地,通过对药用植物形态特征、分类鉴别、生态生境、性能功效、用法用量的讲解,让同学们熟练区分容易混淆的中草药品种。“在学校实验田里能学到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把学生带出校园,去到山间、植物研究所等,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样子。”
除此之外,赵禹还会不定期地举行“药用植物标本、创意产品制作及展示”“药用植物绘图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药用植物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药用植物的理解。
学生作品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赵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探索更多将实践课程教学成果反哺理论教学的路径,对课程建设及专业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