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梅”好乡村,数治先锋实践队继续深入玉溪市华宁县田间地头,以脚步丈量产业实情,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聚焦西梅产业发展脉络,探寻数据赋能与多元模式下的兴农之路。
数据筑基,明晰产业全貌
实践队首站抵达峰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跃林水果合作社展开深度调研。在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张德的配合下,实践团队获取关键产业数据:宁州街道西梅种植面积已达8102亩,拥有13家规模化种植企业与基地,形成“订单农业”主导的产销模式,贯穿种植、采摘与销售全链条。这一坚实的数据底盘,为实践队后续构建精准的产业分析报告提供了权威支撑。
劳知农情,模式探微
实践队员化身 “临时果农”,在规模化种植基地参与西梅采摘、分拣等劳作,体会耕耘艰辛。在边劳作边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西梅种植带来土地流转增收、家门口就业(采摘季日薪约 120 元)等利好。此外,实践队员们走访不同农户,知晓 “公司 + 农户” 模式的稳定及订单农业的作用;针对农户自营的线上销售问题,商学院学子化身 “数字导师” 提供指导,以青春智慧赋能农业。
陶韵悠长,文化赋能振兴
下午,实践队转赴碗窑村,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杨雨引导下沉浸式体验华宁陶非遗魅力。百年窑火淬炼出的陶艺精品,其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为实践队思考“产业+文化”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视角。
实践凝思:数据驱动+青春赋能的双轨助力
今日实践之行,实践队队员收获丰厚:一手扎实的产业数据勾勒出发展蓝图;亲身体验的田间劳作深化了对农情的理解;对“订单保障型”与“自主创业型”农户的差异化帮扶,则体现了“数治”分析引导下的精准施策。规模化生产的稳定基石与个体触网创新的蓬勃活力,共同绘就了华宁西梅产业的多元图景。实践队队员们将继续深挖数据价值,提炼可复制的“数治”经验,同时以青春智慧为农户注入新动能,为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贡献经管学子的力量,助力华宁乡村振兴之路散发更浓郁的“梅”好芬芳。
↑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梅”好乡村,果见活力
↓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梅”好乡村,青春赋能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